雨夜思 的学习笔记

一枚钢蹦儿的迷思与感悟...

加厚币

作者:葛祖康

我国现代贵金属币的发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诞生才20多年;对于有着七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来讲,这还是个新生事物。虽说当初我们有着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富有创造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国家对于贵金属币制造的法规和标准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对于他们来讲,要制造出具有大国水平的现代贵金属币,还是要在学习和借鉴中创造。

我国钱币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金银币。古代金银币是称重货币,因而只有成色要求,而没有大小,厚度要求。而铜铸币是计数流通货币,故而大小,厚薄,成色都很重要,小于或薄于标准币就是劣币。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朝代和国家,铸币就厚重,体形也较大,相反一些没落的、衰弱的王朝和国家就铸薄币、小币或成色低劣的币,以扣克民众。一直到近代,通过国际贸易,我们的金银币才从称重货币转化为标准计数货币。可是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各地军阀自行制币,偷工减料,轻、薄、成色低劣之币横行,机制币逐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故而薄币是货币中的劣币,是贬义词,不应用作我国贵金属币厚度的表述。故最近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属币图录就没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大全》中薄币的概念。

因为要说明问题,故不得不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大全》中对于加厚币的标注加以复述:其在“儿童年金银币”,“13届冬奥会金银铜币”,“中奥会金银铜币”技术列表中把标准币注为薄币,而把加厚币注为标准币,是有悖标准常识和市民习惯的,而漏掉了“古代科技发明1组加厚银币”的全部技术资料。在表述“1991年熊猫十年金银币”和“精铸1盎司生肖银币”时未作任何表述;可是在表述“96观音银币”,“97吉庆银币”时却用了加厚银币的慨念,在注中说明“本页加厚银币与同名非加厚银币图案一致,故不重复标出”的字样。

近现代由于采用机制方法制币,货币形状还是采用人类社会所习惯的圆形,并已日趋定型、规范。由于各国传统习俗的不同,世界各国发行的金银币的规格大小、成色、重量都不尽相同。如圣马力诺2006年发行的18克银币直径为32mm,22克银币直径为34mm;而比利时2004年发行的18.75克银币直径为33mm;波兰2004年发行的14.14克银币直径为32mm;澳大利亚1998-2000年的1盎司银币直径是40.6mm,而2004年的1盎司银币的直径是40mm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国际贸易金银币是国家法定货币,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成色和重量的标准金银币。

而各种纪念和特种金银币,虽也是国家法定货币,但它的面值和实际价值是脱勾的,是不能参于流通的。因此金银纪念币和特种币的大小、成色、重量和厚度,按照国际贯例,是由国家财政、制造成本和设计加工工艺需要而定的。再加上我国制币初期是以满足委托商需要的代加工形式生产出口的,因此会有如此之多的品种规格。

我国初期生产的银币规格:2.22克银币的直径为15mm,1/4盎司银币的直径为27mm,10克银币的直径为23mm和28mm两种,15克银币的直径为33mm,1/2盎司银币的直径为36mm,22克银币的直径为36mm,24克银币的直径也为36mm,27克银币的直径为38.6mm,1盎司银币的直径为40mm,还有一些大规格的金银币等,品种和规格繁多。

其中1/4盎司银币的直径为27mm,10克银币的直径为23mm;1/2盎司银币的直径为36mm,22克银币的直径为36mm,24克银币的直径也为36mm;直径相同重量不同的银币在相同成色的情况下,显然10克银币的厚度要比1/4盎司银币厚。24克银币比1/2盎司银币的厚度要厚,可见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贵金属币厚度标准。

现就我所了解的国家和一些专业书刊对于加厚币概念和标准的现状给于表述:

1991年由上海钱币学会编写,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1979—1988年中国现代纪念币》一书中关于国际儿童年只在最后括弧里写道:发行部分特厚金币,而13届冬奥会币没注明有加厚币,中奥会也只写了发行部分特厚币。

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金银币)”,标准号分别是JR/T0004-2000和JR/T0005-2000。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可参见中国金币杂志第2期98页),当然这2个标准都是指导性标准,各造币企业可以参考执行或据此自行制订更严格的企业的内控标准。这两个标准都没提到币的厚度慨念和加厚的标准,只有直径、成色、公称值、普制币极限偏差、精制币极限偏差、丝齿个数的标准。只是在直径一项中取消了小于1mm的余数尺寸。圆形金银币直径标准全是整数值,仅有的直径38.6mm的27克银币,在1998年野生动物云豹27克银币发行后,就没再生产发行了。

中国金币总公司在对1979-2002年生产工艺方法统计表中只表述了:普通工艺是镜面喷砂;特殊工艺:有彩色、隐形雕刻、镀金、镶嵌、双金属、中孔、异形、丝齿滚字、幻彩、仿旧、无边、深腐蚀、防伪油墨、斜齿;而没有提及加厚。

《中国金币》杂志24期2005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专辑中,在文化长廊文字内容展示第四部分——基础知识中,贵金属纪念币发行要素只列出主题、图案、面额、材料、式样、规格、重量、成色、发行数量、发行时间、鉴定证书,而没有提及厚度。

在《中国金币》杂志第12期第30页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生产工艺总结中表述的:目前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在借鉴国外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和开发了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采用了16种工艺技术,不仅喷沙镜面等传统工艺得到普遍和新的运用;而且镶嵌、异形、彩色、隐形雕刻、激光全息、双金属、仿古,以及斜齿等新技术新工艺,均有开发和应用,全文没有提及加厚的慨念。

由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金融出版社联合编制,金融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光碟贵金属部分对于前三套币用了厚薄币的慨念:古代发明用了加厚币的慨念,熊猫十年没有表示,96观音和97吉庆用了加厚币的慨念,1988年开始的精制十二生肖银币没有表示,敦煌2盎司银币用了高浮雕慨念。

2001-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发行贵金属纪念币计划一览表都没有厚度慨念。

《中国金币》杂志上唯一的一次提及币的厚度,是在第5期介绍加拿大发行全息技术交通银币时,对拉塞尔L型旅行车、马可波罗号海船和苏格夏火车机车银币,刊登了这些币的厚度为3.5毫米。

2001年起发行的石窟艺术系列金银的技术规范里就只有:含金银量、直径、面额、成色、发行量5个要素,没有特注中国石窟艺术2盎司银币为加厚币。而是新用了“高浮雕精铸银币”的技术名词。看来由于国家在对金银币厚度没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造成了人们对于加厚币慨念的混乱。

《中国金币杂》志第12期上关于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生产工艺总结上提到现代铸币的关键设备:压印机由初期的美式小吨位压印机发展到现在的360吨、600吨、1250吨。现在压印一枚镍币需要在每平方英寸上有30吨的压力,而一枚银币则需要在每平方英寸上有150吨的压力,可想而知要压厚度增加一倍的银币就要更大的压力机了。这在80年代是很不易的。

今天就加厚币概念和标准的研究、探讨,本人以为:既不能脱离历史,也不能停滞不前;还要跟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不能一味强调外国的慨念,因为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国1979年至2006年共发行了“国际儿童年金银币”、“13届冬奥会金银铜币”、“中奥会金银铜币”、“古代科技发明1组银币”、“熊猫金币发行十年金银币”、“96观音银币”、“97吉庆银币”、“1988-1999 1盎司精制生肖银币”、“2O01年起的石窟艺术2盎司系列银币”等其中都有使用材质成色相同,直径相同,等于标准币坯饼厚度一倍的坯饼压印的币。对于这类币多年来因为无国家标准可依,在各种钱币目录和金币杂志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方法,故而比较混乱。

对于以上币的加厚情况我的看法:前三套加厚币是在我国制币初期生产的,当时制币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压力设备还是小吨位的,委托商的标新立异、猎奇心态,和制币厂的雄心壮志造就了这三套币的出现。故而发行量仅500套,可谓是币中珍品!

1988年由中国钱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家驹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章图录》上在介绍规格时没有加厚币的文字,而是在相同的直径之上标有2种含纯金银倍数量。然而沈家驹先生在介绍这套国际儿童年金银币时写道:“部分金银币首次采用加厚坯饼和多次压印工艺”,在介绍13届冬奥会纪念金银铜币时没作任何关于加厚的说明,而又在介绍中奥会纪念金银铜币时写道:“部分金银币首次采用加厚坯饼和多次压印特殊工艺,以增其值”。可见当时加厚币只是管理层和收藏者对于使用加厚坯饼多次压印特殊工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1991年熊猫发行十周年的1盎司金币、2盎司银币,1992年的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第1组2盎司银币,1996年的观音银币,1997年的吉庆有余2盎司银币,都是在我国制币技术日臻成熟,加工设备日益精良的情况下生产的,故计划发行量都在几千枚以上。而吉庆2盎司银币计划发行量则高达80000枚的巨量。这时期的加厚币已成了一种普通产品。

1988-1999发行的1盎司精制生肖银币则另当别论,当时委托商要求这套生肖币用铂金、黄金、白银以相同图案、相同直径铸币,成为铂金,黄金,白银三枚成套币发行,全球三百套.因白银的比重最小,为了和铂金币、黄金币做得一样大小,1盎司白银做成直径32mm的银币,其厚度就比直径33mm的15克生肖银币厚得多了。至于后来发行50000枚的普制生肖牛银币上市,市场上共有4种银牛,真是群牛闹币市了。收藏者和经营者为了加以区别就把比1盎司精制牛银币薄而大的普制银牛,约定俗成的称为扁牛。 中国长城硬币投资公司总经理沈家驹先生在由贡清栋主编的《中国十二生肖系列纪念币》一书的卷前语中说:鉴于已有中国十二生肖系列纪念币发行在先,因此“精装中国生肖系列纪念币”之设计艺术构想、材质及规格等,均注重与前者有所区别……首开中国白金材质纪念币铸行先河,纪念币规格亦经反复核定最终采用大小适中之1安士规格,成色则高达千分之九百九十九。虽币材各异,但币面图案相同,便于公众单枚购买或成套收藏,使之不同需求均可得到满足。文中只字未提加厚币的慨念。

而发行30000枚的敦煌、龙门、麦积山2盎司银币虽直径只是1盎司标准银币的规格,厚度却是1盎司银币坯饼的2倍.在大压力压机的作用下,对于表现高浮雕作品这是最好不过的厚度。加厚在这里已完全不是早期那种稀有珍品的慨念了,一般来说币的珍贵性主要和它的存世量有关。

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是有生命力的。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新的钱币不断诞生,钱币制造也不断改进和规范化,钱币文化也会不断发展,钱币学的研究内容也日趋丰富。

因为在国家标准里,根本就没有加厚币的标准和名称,为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争得不可开交。我认为不论是在发行有标准币的基础上,还是在没有发行标准币的基础上,加厚币的慨念应是:币的坯饼在材质成色相同,直径相同,而使用厚度大于标准币坯饼2倍以上(包括2倍)坯饼所压制的币,均可称之谓加厚币。至于将来国家会不会把加厚币的慨念作为标准订在行业标准里,那就是将来的事了。

当然我们希望将来能有这样的行业标准,因为加厚币就和异形、彩色、仿古一样,它必竟不同于标准币。我看关键还是国家要建立和健全一些先进的贵金属纪念币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有利于各厂统一质量要求,有利于增强我国贵金属纪念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为贵金属纪念币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我们的造币水平,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以上只是个人管见,有不对之处望同好斧正。

葛祖康 2006.09.12于杭州

Moscow Olympics Archery Brass Comparison

Olympics Alpine Skiing Brass Comparison

Olympics Biathlon Brass Comparison

Olympics Alpine Skiing And Archery Piedfort Brass 1

Olympics Alpine Skiing And Archery Piedfort Brass 2

Olympics Archery Piedfort Brass

摘自:葛祖康的博客|关于加厚币